
前面跟各位介紹了發展最早的兩套色彩系統:
如果忘記了,趕快回去複習吧!
PCCS實用色彩座標系統(Practical Color Coordinate System)是日本色彩研究所為了更容易的進行色彩調和、色彩教育、色彩溝通等實際需求,於1964年發表的色彩系統。PCCS整合了孟塞爾色彩系統、奧斯華德色彩系統兩邊的優勢,以孟塞爾系統理論定義色彩三屬性,同時採用類似奧斯華德系統的規則性,因此PCCS同時具備感知上的直覺性、以及科學定量的規則性,在使用與溝通上均具備及高的效率。
明度上,PCCS採用了1879年奧古登.盧德(Ogden Nicholas Rood)著作Modern chromatics, with applications to art and industry中提出的色彩自然序列做為其明度與色調調和的基礎。

色相部份則參考奧斯華德,以心理四原色紅、黃、藍、綠為基礎,在色相環上進行排列,比較特別的是在PCCS中,各色彩相對應的位置並非實質意義上的補色,而是心理互補色(即注視某個顏色一段時間後,將視線移到白紙時產生的殘影互補色)。這兩個設計都讓色彩應用更加容易。

PCCS最特別的部分,就是他將明度與彩度整合,產生一個新的屬性色調(Tone),將口語慣用的淺色調、強色調、柔色調、暗色調等形容詞直接融入色彩系統,不只降低溝通門檻、也讓色彩計畫使用更加容易。在PCCS系統中,無色彩的色調有5個、有色彩則有12個,依據PCCS的色調表,只要選擇通同色調、或兩色之間相隔一個色調,都能得到優良的搭配成果。


不管是色彩溝通、色彩教育、色彩計畫,PCCS都能非常直覺、快速、精確的使用,完美符合他的名稱實用色彩座標系統。
延伸閱讀
日本色彩溝通還有另一個重要發明是日本色名,可以參考我們之前的介紹:走進色彩的時空隧道:日本色彩浪漫之旅
謝謝收看:)